心率的心律的区别你知道吗?

发布时间:2020-11-13 15:56:55     浏览:
       心率和心律虽同音,但代表的意义却不相同。
 

       一、心率
 
       01.心率是什么?  
 

       心率: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率可因年龄、性别、生理因素等影响而存在个体差异变化。
 

       02.正常心率  
 

       健康成人的心率为60~100次/分,大多数为60~80次/分,女性稍快;
 

       男性心率的正常范围为50-95次/分,女性为55-95次/分;
 

       初生儿的心率可达130次/分以上。
 

       03.心率过缓  
 

       正常人心跳次数是60~100次/分,小于60就称为心率过缓
 

       心率过缓有几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窦性心动过缓,可分为病理性及生理性两种。
 

       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是正常现象,一般心率及脉搏在50~60次 /分,运动员可能会出现40次的心率,不用治疗,常见于正常人睡眠中、体力活动较多的人。
 

       心率或脉搏小于50次多数为病理性,需要治疗,严重者要安装心脏起搏器来加快心率。
 

       04.心率过速   
 

       成人每分钟心率超过100次,称为心率过速,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生理性心率过速是很常见的,许多因素都影响心率,如体力活动、食物消化、情绪焦虑、妊娠、兴奋、恐惧、激动、饮酒、吸烟、饮茶等都可使心率增快。
 

       此外,年龄也是一个因素,儿童心率往往较快。
 

       病理性心率过速可分为窦性心率过速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两种。
 

       特点是心率加快和转慢都是逐渐进行,一般每分钟心率不会超过140次,多数无心脏器质性病变,患者一般无明显不适,有时有心慌、气短等症状。
 

       如果是持续性心率过速,则一定要查明原因,及早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二、心律
 

       01.心律是什么?
 

       心律:指心跳的节奏。
 

       正常人的心脏跳动是由窦房结发出信号来刺激心脏跳动,由窦房结信号引起的心脏跳动称为正常的"窦性心律"。
 

       健康的心律应该是十分均匀的,当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发生异常时,就会发生心律失常。
 

       02.心律失常的原因
 

       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很常见,多见于心脏病患者,也常发生在麻醉、手术中或手术后。
 

       但心脏正常的人也可能发生心率失常,不是每个心律失常的人都是心脏病患者。
 

       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除心脏病变外,电解质紊乱,某些药物过量或毒性作用、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过度疲劳、严重失眠等均可导致心律失常。
 

       03.心律失常需要治疗吗?
 

       心脏的功能会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而心律失常往往会使血液循环受到影响。
 

       但一般的心律失常对心脏血液循环的影响不大,因为人的心脏“跳动”会随着身体需要,调整“跳动”的强度和速率。
 

       比如,一次早搏发生时,心脏当时的血液搏出量会减少些,但在经过一个代偿期后,紧接在早搏后的一次心脏搏动则较为有力,把早搏时少搏出的血液马上补足。
 

       一般来说每分钟只有几次早搏的人,其心脏血液的排出量仍是正常的。
 

       当心率不低于每分钟40次或不高于每分钟140次时,心脏的排血量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变,这样的心律失常通常都不是必须要治疗的。

       有的人每次早搏都会产生不适感,出现心前区上冲、下沉或扭动的感觉;
 

       有的人心率稍慢一些就感到头晕,有的人心率稍快一些就觉得心慌,这部分人可用药进行干预或及时就医,不少抗心律失常的药都具有毒副作用,所以要谨慎服用,遵医嘱。
 

       04.心律失常的日常预防
 

       要想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时很困难,但如果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预防,则可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病率。
 

       1、控制体重,不超过标准体重的5%。
 

       2、避免着凉,预防感冒。
 

       3、戒烟戒酒。
 

       4、积极有效地治疗原发病,这是预防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方面。
 

       5、避免突然的冷、热刺激;
 

       6、避免暴饮暴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7、发现心律失常后,应按医嘱进行治疗。不能自己随意选药或停药,应在问医生后再决定如何处理。
 

       8、情绪稳定;不能暴怒或过分紧张与焦虑,保持心情舒畅,不要生闷气。
 

       9、适量运动;本着"量力而动"的原则,不可勉强运动或过量运动。
 

       10、定期检查身体;如感到不适,更应马上到医院检查,不要认为"没事"而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