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发团队负责人介绍

张通胜教授,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脑影像中心教授、哈佛大学Okada实验室顾问和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客座教授。

1991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信控系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测量到神经膜上钠通道生物磁信号的科学家;

与YOSHIO OKADA教授联合成功研发猪脑切片模型并进行研究实验的科学家;

第一位提出和发展了利用超声和磁场结合产生聚集电流实现非创伤神经电刺激;

国家重点项目油井探测二维核磁共振探头方案的开发者之一;

提出和发展了利用不同频率和幅度的电脉冲叠加刺激骶神经,以选择性控制膀胱逼尿肌收缩来帮助截瘫病排尿,此方法已被用来进行临床试验;

发表超过40多篇研究论文。曾在《生理学期刊》(JOUNRAL OF PHYSIOLOGY)、《CLINICAL NEUROPHYSIOLOGY》、《SCIENTIFIC REPORT》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发表论文;

(二)研发团队科研成就

张通胜教授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利用超导量子干涉器(SQUID)作为信号检测探头,测量到神经膜上钠通道生物磁信号的科学家。在心电信号领域,于2006年发明并公开了

RAW-STEM测量方法。该方法解决了原STEM方法不能在出现瞬间干扰的情况下滤除工频干扰的限制。通过测试分析,RAW-STEM方法可以有效地滤除交流电工频基波以及测量范围内的任意次谐波干扰。该技术方法获得了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发明创新奖。

美国实验研究所团队还参与并主导了如下两个项目的开发研究工作:

1. 主导极寒环境下漏油事故使用地磁共振检查技术的开发

实验研究所团队参与并主导了一起在极寒地区勘探继而发生的油气泄露事故的后续处理工作。张通胜教授受邀带领美国的实验研究所团队成员,通过对技术方案进行梳理和改良以及团队独有的检查方式,历经两年时间成功测量到地磁场核磁共振信号,解决了这起特殊事故在核磁共振的技术难点。

2. 国家重点项目油井探测二维核磁共振探头方案的开发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对储层流体进行识别,能够更好地对复杂底层的油、气、水、空隙度等参数进行评估。张通胜教授团队于2013年受托对此国家重点项目关键技术攻关,并历时三年完成新一代测试探头的方案论证和实验验证。